-
当前位置: 首页 >
瞄准镜百科 >
美国狙击手 瞄准镜里的世界
- 美国狙击手 瞄准镜里的世界
-
美国第一狙击手自传改编 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老牛仔伊斯特伍德作品
1999年至2009年在海豹突击队服役期间,来自得克萨斯州的牛仔克里斯·凯尔,创造了一项纪录:成功狙杀255人,其中160人获得军方确认,并曾在1920米外一枪爆头,被称为美军历史上头号狙击手。
1月16日,以克里斯自传为脚本的《美国狙击手》在美公映,并迅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、最佳男主角等6项提名。
130分钟片长,导演伊斯特伍德为观众展现的,是一个扁平的世界。如果说电影故事是一条河的话,这条河流的河床非常狭窄,没有大开大合,没什么急转直下,它就是很简单地讲述了一个瞄准镜狙击手的一生。像一颗棋子,在一盘棋局里念念不忘完成自己的使命。
从牛仔,到战士,到狙击手,四次参战,每一次举枪、瞄准、杀敌,间歇回国,与妻子团聚、争吵,与现世再难平和共处,离开,一次又一次返回战场。
这是克里斯自传书的节奏。导演平实地完全按照这个节奏,墨守这个视角来拍摄。而一旦完全依附于克里斯的视角,我们看到的故事就都是瞄准镜里的世界,或者说,是克里斯看到的、理解到的战争和生活。
一些小片段拍摄得很细腻:第一次领命,克里斯瞄准镜里出现了一个中年女人,指挥自己的儿子怀抱手榴弹冲向美军。克里斯之前从未真正“杀人”,他的紧张、压迫感在呼吸中渐渐浓重。“第一次杀人难免紧张,成功之后就会觉得‘还不错’。然后,就是一次次重复的成功。你死我活是残酷的战场现实。”克里斯在自传里这样定义。
身经百战后,克里斯对开枪已没有感觉。但某次任务,扛着火箭筒的武装分子被他射杀,街巷里的小男孩懵懂地捡起炮筒,晃晃悠悠重新瞄准了远处的美军。克里斯起茧的手指开始颤抖,喃喃自语:“别捡,孩子别捡,别开枪……”
扣动扳机的最后一瞬,小男孩儿扔下火箭筒,跑了。克里斯自己像从一场生死劫中闯出来,大汗淋漓。
现代战争,尤其是在美军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战场上,狙击手多藏身高处建筑,保护地面部队前进。因此,克里斯与敌人并不短兵相接,敌人总在瞄准镜里。最后一次执行重大任务,克里斯经历了遭遇大战:被困楼顶,二十个美国大兵面对千名武装分子,而沙尘暴黑云翻滚而来,惊心动魄。随便一挺AK47就可以结果了他的“传奇”。唯有此时,他才感受到常人一样的脆弱,命运的随机。也唯有此次,他才第一次在最后的时刻拿起卫星电话,告诉妻子:“我爱你,我想回家。”
你可以认为影片是反战的,也可以认为它是美化战争的,你可以认为克瑞斯是平民堆里走出来的美式“英雄”,也可以认为他身上藏着反社会的元素。导演没加入任何对于战争和政治的观点。作为一名美军士兵,克里斯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就是影片唯一的叙事观点。观影的人们,可以对这场战争以及所有战争有各种不同的看法,但你无法回避一个士兵深陷战争的人生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影片以一种情节上的扁平,寡淡的情感,换取了另一种思维上的立体延伸。
十年战争,克里斯退伍后回到老家得克萨斯,成立协会,专门帮助那些从战场归来、患有“创伤性压力综合征”的老兵们。
2013年2月2日,他在靶场遭枪击身亡,枪杀他的正是一名参与过伊拉克战争的退伍士兵。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“枪王”,死在了战友枪口下,倒在祖国的土地上。
描述狙击手故事的电影非常多,比如《》,比如《锅盖头》、《生死狙击线》、《光学瞄准镜》。论故事华彩抓人,屏住呼吸将一个世界凝于靶心的氛围制造,《美国狙击手》其实都不及它们。但它胜在中规中矩,平平直直——没有奥斯卡提名的那么好,但也没有一些好莱坞媒体吐槽得那么糟。它就是严格按照一个狙击手的自传,亦步亦趋拍摄出来的,凡人被拉入战争后的一切。
2013年,美国杂志《瞄准镜》上曾有篇散文给我印象很深,里面有句话:“肉身成灰烬成尘土,而子弹永不降解。”这句话可以借来定格本片存在的意义。